close

主題一「環境建築設計與城市」


 

探索波特蘭流的"住"
渡辺義之

關於波特蘭都市設計的變遷

波特蘭和紐約、LA、舊金山、或是邁阿密等等美國的大城市相較起來,是十分非主流的城市。而且我想也是不太被旅客所知的城市。但是,以居住環境的優良程度和環保觀念之高來看的話,則是全美國最有名的城市。今天我想從波特蘭的構成來討論可以使東京變得更好的線索。首先將從波特蘭的都市設計的變遷開始。

波特蘭是個市中心被大自然包圍的城市。開車20~30分鐘的話,就可進到大自然中。在波特蘭有條叫做威拉米特川的大河從南至北橫貫整座城市,在河的東西各稱作東側與西側。東側有著較多透天厝的住宅,人口密度較低,而這次將會提到的珍珠區、以及市中心則是位於西側。我工作的地方──ZGF總公司大樓Twelve/West就正處於珍珠區和市中心地區的中間。

珍珠區和市中心有著中高層的公寓和辦公大樓,是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

在20世紀初期,波特蘭構築了以第五街和第六街為骨幹的都市計畫。而這之中十分有趣的是,這裡的街區大小是全美國最小的,只有60m×60m。由於有許多轉角,所以隨著步行,風景也一直在變化。這使得波特蘭成為非常適於行走散步的城市。

但是在1950年代、1960年代進入了漫長的荒廢期。隨著交通自動化的到來,整座城市到處充滿了車輛,行人變得完全無法在城市行走,城市變得蕭條。

為了解決此問題,1972年他們提出了解決策略,重新規劃了市中心。研究到達市中心最有效率的大眾運輸方式,成功抑制了市中心滿溢的車輛。將所有的公車站集中在作為城市中心的第五街和第六街,同時簡化了人與車的動線。就像是本來在澀谷車站前的公車站,為了把那裏全面綠化,而將所有公車站都移到246的感覺。接著拆除原本河岸旁的高速公路,把那些地方全都改成公園。現在那個地方幾乎每周都會舉辦類似爵士音樂祭、啤酒節、或是稱為「地產地消」的在當地生產、消費的作物市場,變成十分熱鬧的區域。

 

人類尺度的城市規劃

1990年導入了電車,而成為引爆劑,2000年的時候,被稱為Urban Neighborhood的珍珠區誕生,是全美少數成功的都市開發案例。在這之前珍珠區是以龍蛇混雜而著名的地區,但在將珍珠區的倉庫街改造成LOFT風的分租公寓,並在原本在北半部幾乎是荒廢地段新建了中高層、以及少數的高樓公寓之後,變成了混合新舊時尚建築的住宅區。而重要的是,在一樓置入了BAR、餐廳、甚至是咖啡等等聚集人群的手法,使得該處成為24小時都有人群群聚的場所。

 

為了誰的城市

此Urban Neighborhood──珍珠區到底是什麼呢?他有著三項特徵,我認為對於思考今後的東京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第一項是適於步行性。也就是透過在一樓設置BAR、餐廳、咖啡廳、商店等零售商的參與,成為了適於步行的城市這件事情。第二項是住商混和。新舊建築物交錯混和,打造出對男女老少、甚至是孩童都十分友善、多樣性的空間。第三項是本地主義。遊走過波特蘭之後,可以發現幾乎找不到全國連鎖的商店。藝廊裡展出的是當地出身的藝術家的作品,餐廳也是直接透過農夫市場由當地農家直接供應,使用當地採收的食材,皆以地產地消為目標。而根據這三件事的共存,住民也萌生了濃厚的社區意識。

波特蘭的都市設計手法,即是策略性地打造可以單純享受散步的街道。而這種讓人享受的街道,也就是機能性的動線、以及讓人享受的場所。為了打造出讓人享受的場所,添加三次元的戲劇性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這個部分需要好好地設計。

 

關於環境建築設計

ZGF(ZIMMER GUNSUL FRASCA ARCHITECTSLLP)與波特蘭都市計畫Urban Neighborhood具有深遠的關係。十分注重並徹底執行了地區區塊和計畫的連續性、尺度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研究想必是無法成就可以享受街道的機能性的。

舉例來說的話,讓我們以Twelve/West來看看環境建築設計。

Twelve/West是被市中心和珍珠區夾在中間,在2009年夏天完工的23層樓的複合大樓。一樓進駐了零售商店,在那上面有我們的ZGF辦公室。在更上面的十七層樓則是合計約有300間的公寓,儘管在不景氣的現在,入住率仍是幾乎全滿。而這棟Twelve/West的整棟建築和ZGF辦公室雙雙獲得美國綠建築協會的白金大獎。如各位所知,美國綠建築協會是以基地、水利、以及能源使用、材料的選擇、室內環境等五個項目來作為評斷標準。

我擔任了大樓外部一樓到三樓的商店樓層的整體和細節設計。我設計的ZGF的玄關周圍,採用了讓素材之美呈現具有透明感的設計。入口使用了接連不斷的木作,呈現出溫暖的感覺。而在ZGF辦公室的玄關使用了不鏽鋼、打造出高級且略為正式的感覺。

Twelve/West則是在對環境的考量下了許多工夫。其中一項是被稱為高性能皮層的技術。此種高性能皮層複合使用了玻璃、遮光、節能探測器等等,是可以解決溫度變化、採光、隔熱等等問題的外牆系統。我們ZGF花了相當大量的時間在製作此高性能皮層上。

基地則是以永續發展的角度來選擇。大家幾乎都是使用徒步、自行車、公車、路面電車來通勤,其他的郊區城市大部分都使用汽車來通勤,因此這是非常罕見的事情。並是全美首次將風力發電導入高樓大廈的設計。

在如何大幅抑制能源使用的當今課題之中,我們想到在導入環保建築設計十分落後的二手房市場會是個巨大的市場,奧勒岡州大學的Jaqua Center,正是使用了雙皮層構造。

而如果使用這種皮層構造再加上骨架承重結構的話會怎麼樣呢。再加上N.J Habraken的SI理論到環境設計看看。再加入地方性的思考,設計本體變得更加有趣。

然後是關於LEED。建築界應該更活用行銷,呼喚與環境建築設計相關的投資方才對。在美國的話,現在有著LEED,接下來則是ZEH,以及The 2030 Challenge等等大大倡導著減碳的方向性。在美國國內,此一結果也和抑制能源互相連結。不過日本的話,因為碳排出量的交易容易發生紛爭所以必須特別注意。也就是說,雖說日本的節能技術被說是具有莫大的商機,說是從數兆日圓到數十兆日圓,但是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樣,具有流出海外的危機。關於日本的環境建築設計的真諦,我想即是大幅度抑制建築相關的能源浪費,應該以震災後的日本能源政策的一環來發展。

 

必要的「領頭」般的存在

每一次回東京都會這麼想,我想所謂東京型的故事性手法,是有著可能性的。手法也很有趣,尺度來說也是非常良好。背景的話不是有當地那些生根留存著的商店街工會嗎。

波特蘭被稱作在全美國之中,居民的市政參與度是最高長的城市。東京財團的大老們,每年來到波特蘭,學習關於波特蘭的居民參與後再回去。1970年代由於市長採納了來自居民的強烈請求,將原本的高速公路全面綠化,中止了興建新的高速公路的計畫。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不能沒有強大的領導能力,只有在位居高位的人展現出領導力,住民才能跟隨其中。同時,在當地居住的人們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應該如何改變,如何向高層表達大家希望前進的方向性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強大的領導力以及居民高度參與這樣的組合的話,我想要像波特蘭這樣執行巨大的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吧。

 

來源:http://house-vision.jp/seminar-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ku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